找了好久終於找到Nigel Kennedy的MP3檔,不過只有solitude這首音樂,已經上傳到部落格了,有興趣的人可以點一下聽聽看喔。^^

        solitude在法文的意思是孤寂之意,這是在Nigel Kennedy的kafka(卡夫卡)這張專輯中的其中一首音樂。大家可以體會一下Nigel Kennedy的小提琴魅力喔^^。



       要介紹Nigel Kennedy的[kafka]這張專輯,就不得不先介紹一下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文學作家--卡夫卡。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不過有趣的是他是用德語寫作。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死後多年,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逐漸被人所認識,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主義作家。

       卡夫卡是一個人(承上),也有很多人用卡夫卡來表示"存在主義",因為卡夫卡的作品多半是引人深思"存在"的定義或"存在"是什麼,他的作品呈現出人生狀態中的焦慮、擔憂、沈溺與荒謬。如同村上這本[海邊卡夫卡]一樣,為了表現出卡夫卡的存在主義,他在書中用了許多隱喻的手法。(不過太多了,這就留待以後再談吧。)

       關於卡夫卡的作品以及生平,這邊有許多網頁可以參考,有興趣的可以點來閱讀看看。



 http://www.cef.org.tw:50004/Kafka_nightmare.html



http://www.101hk.com/new_page_21.htm



        我們還是回到Nigel Kennedy的[kafka]這張專輯吧。這張專輯用了十一首曲目,表現卡夫卡。從第一首Autumn Rogrets的小提琴音樂中開始,熱鬧又有趣的樂聲下,卻又充塞著小提琴略帶悲傷的琴音彷彿暗示著不幸與孤寂,曲子到後半段慷慨激昂最終在小提琴單一樂聲中結束,彷彿卡夫卡的留下無數精采書籍,卻又帶著孤寂與不幸走完的一生。

       第二個曲目[I Blieve in God],讀過卡夫卡[審判]這本書的人,一定可以感受到宗教對於他的作品的影響有多深遠。卡夫卡還曾經在日記裡寫道︰「我以祈禱的方式來進行書寫」。而第二個曲目用著有些魔幻的曲風以及小提琴高亢激昂的聲調來表現卡夫卡的筆下,有點魔幻又神祕的宗教及他的信仰。

       第三個曲目[transfigured night],<蛻變>﹙ Metamorphosis ﹚是卡夫卡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他在一開頭的部份即這樣下筆︰「一天早上,當葛勒格‧山撒自矇矓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大蟲子。」第三個曲目的小提琴聲音變成了配色,淡淡的,哀愁的與彷彿低吟似的歌聲相互呼應著。這首曲目彷彿卡夫卡<蛻變>中的葛勒格,他變成了甲蟲,當他喪失了溝通能力,那麼,他還擁有什麼?卡夫卡企圖利用葛勒格灰濛濛的雙眼來審視自己的內心和外在的世界,於是整篇作品在荒謬和詼諧中蒙上了一層灰闇的色彩。

        第四個曲目melody in the wind。卡夫卡的作品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他筆下的主角幾乎全都扮演著追尋者,或被放逐者﹙ The exile ﹚的角色。甚至是 ... ... 完完全全被忽略的人物。這首曲目,彷彿風中的吟哦,悲傷悠遠的琴聲貫穿整個曲目。最終,樂曲在逐漸小聲彷彿消失的小提琴樂聲中結束。

        第五個曲目[From Adam to Eve]與第六個曲目[Fallen forest]、第七個曲目[innig]、第八首[soleil levant sur la seine],我覺得這四個曲目要合在一起講會比較完整。第五個曲目帶出了卡夫卡有點矛盾的男女觀念,女聲彷彿就贖似的清唱餘韻迴盪,第六個曲目轉為有些哀傷高低曲調交錯的矛盾感受,第七個曲調是[INNIG]在德文中是真心、親密、知己的意思,女歌者用著歌劇式彷若說話似的表現方法表現在卡夫卡身邊影響他生命的中的四個重要的女性。第八首[Solei levant sur la seine]塞納河上的陽光,則是小妹在他心中的意義。悠遠低昂的小提琴聲,彷彿他內心深長的情感。卡夫卡常感到自己不潔,他周圍的女性卻是他滌淨的泉源,也成為他的避難所。雖然他厭惡單身的生活,但對婚姻更缺乏信心。他許多的愛情都是紙上作業,真正談戀愛的時候並不長。性愛對他不是歡愉,而是疾病與刑罰,雖然他也有這方面的需要。他生命中四個重要的女性,其中有三位都是建立在書信的來往之上:Felice Bauer(和卡夫卡訂婚兩次,又解約兩次), Grete Bloch, Milena Jesenska。最後一位是Dora Diamant,Kafka在他生命的晚期(1923年)遇見她,當時她只有十九歲。由於她,他似乎重新燃起對猶太傳統與宗教的興趣,他甚至考慮移民巴勒斯坦。他對成熟的女性總有恐懼,但對年紀輕的比較有安全感,他的小妹也是其中一例。他說:『Ottla(他最小的妹妹) literally carries me on her wings through this difficult world.』,因此,我覺得要將這四首曲目放在一起介紹會比較完整。

       第九個曲目[New Road],卡夫卡的書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宮,帶領著我們尋找新的出路,在我看來,對於人群,他是熱愛的,雖然他始終是孤獨的,他的家庭與童年生活深深影響著他的作品,可是在悲傷失落的矛盾交錯中卻可以發現對於人的熱愛。第九個曲目,用快意的小提琴聲,時而輕快時而徐緩,彷彿卡夫卡筆下的文字迷宮,在迷宮中卻可以找到新的道路。

       第十個曲目[Solitude],這就是我上傳到網頁上的這首音樂,也被用來當作左岸咖啡的廣告曲,法文意思是孤寂。在蛻變一書中,其實可以看到卡夫卡童年的影子,卡夫卡的內心世界比文學史上任何一位文學家都要來得詭異,令人深思不透。熟識他的朋友都稱他為「住在玻璃牆後的人」。他總是在那面牆後靜靜地微笑著,並且耐心傾聽別人的話語,卻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想說什麼。看起來是大家親近的好朋友,實際上 卻和眾人有著遙遠的隔閡。從小受到強制父權的影響下,讓他經常透露出自閉的恐懼感 。這種對他人的恐懼感在他的內心裡漸漸地轉化為抗拒自我他經常對自我感到焦慮和疑懼這也是他的作品中的存在主義色彩的來源。第十個曲目無疑的展現了他孤寂的特質,小提琴低低的琴音,沒有過多的和弦或配樂展現出靜靜的孤寂。

      最後一個曲目[Breathing stone],卡夫卡的遣詞用字是極為平凡的。當我們在閱讀他那些荒誕不經的故事時,就會很輕易地發現他總是運用著那麼簡單而寫實的筆調,彷彿這些故事是絕對真實合理的。不錯,「真實合理的荒謬」這句話在卡夫卡的作品裡一點也不矛盾。他把最真實的人性隱藏在最不可思議的情節下,不誇大,也不渲染。最後一個曲目,用著魔幻的曲風,表現出這種真實合理的荒繆感受,彷彿電吉他的琴聲帶出開頭,女歌手空靈的聲音,配上琴聲,在真實與迷幻間交錯的矛盾感覺。替整張專輯為[卡夫卡]下了完美的註解。



       這真的是一張精彩的專輯,真的推薦給大家聽聽看,從音樂中,認識卡夫卡,也可以感受一下Nigel Kennedy的音樂魅力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yu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